工匠精神演讲稿(合集15篇)
演讲稿的格式由称谓、开场白、主干、结尾等几部分组成。在生活中,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那么,怎么去写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演讲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工匠精神演讲稿1就目前的大环境下,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截止20xx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此刻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结果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我第一个总能想到瑞士手表。百达裴丽、朗格、劳力士、江诗丹顿这些顶级豪表,全都产自瑞士。一块手表价值千万,却有让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这样的一丝不苟,让瑞士手表成功地从日用品变身奢侈品,百年不衰。
而我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高铁速度世界第一,拥有的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却生产不出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珠;德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17,却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尴尬处境。西门子公司总裁说:“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释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我国才能生产出更多与制造业强国质量同样过硬的产品,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在新经济中,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也同样需要创新精神。许多人叹惜中国产品是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利润,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会长期存在价廉物美的产品,超额利润永远是对产品创新的奖赏。激励万众创新需要有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重赏创新成功者,宽容创新失败者,坚决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遇到问题绕着走”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必须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应在于每一个人得身上和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位日本最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稻和盛夫的经典自述,他说,“当你把一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意、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最后,期望大家把博实扛在肩上,产品放在心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祝福博实早日实现自己的企业愿景!
工匠精神演讲稿2尊敬的xxx: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师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而鲁班精神是想要告诉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要徳技双馨,要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更要怀揣技能强国和民族复兴的梦想,成为一名能工巧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我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片名叫《大国工匠》。纪录片以“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八位工匠师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在中国航天事业工程为火箭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在载人潜水器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制造了火箭惯性导航系统加速度感应计的李峰,还有高铁研磨师宁许展。其中,李峰这位工匠师令我记忆尤其的深刻。他20岁就被分配为铣工,一干就是26年。在这26年里李峰用他那一双看似慢条斯理却又精巧灵活的双手,一面拨轮,一面按刀,以无穷的耐心磨下去。因为这个部件里的其中一个零件的加工对工匠师的要求十分的苛刻,如果这个零件有1微米的误差,就很有可能会导致火箭偏离轨道几公里,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为了吧零件的误差尽可能的减到最小,他一直用比一般标准更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有一次,生产的零件存在5微米的误差,他就不断地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最终才发现问题是出现在加工刀上。于是李峰在200倍的显微镜下用机器都无法媲美的精湛手艺修复了道具,重新加工出新的零件,使得火箭的发射运行更加的准确,获得了成功。这个大国工匠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坚持不懈,要把每件事做到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这修炼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要受得了冷嘲热讽,要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因为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现在我们学的是汽车营销与维修,虽然专业不同,但是我们都有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服务顾客,我们应当把顾客的需求当作是我们自己的需求,同时给自己设定一个更高的要求去吧每一个工作做的更好。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工作,哪怕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大国工匠留给了我们财富,我们更应该牢牢记住:“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因为我们是教职学子,我们有崇高的理想,我们要徳技双馨,要扬帆起航,我们肩负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我们怀揣技能强国民族复兴的梦想,让“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工匠精神演讲稿3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工匠——我一生只做了五只手表。
1693年,约翰&米德多;哈里森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走在街上的小木匠。哈里森五岁时第一次看到一个摆动的钟。那清脆的“滴答”声,像音乐一样,从此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钟表。虽然长大后学父亲,做木工,但对钟表还是情有独钟。20岁时,他用木头做了第一个落地铃铛,这让他很开心,从此更加努力地学习。
一天,哈里森听到消息,英国舰队在返航途中突然陷入浓雾,四艘战舰因为无法辨别方向而触礁沉没。原因是没有技术来测量舰队的确切位置。这个悲惨的消息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政府悬赏2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600万英镑)制作航海钟,并邀请著名的牛顿担任裁判。
年轻的哈里森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开始设计制作航海钟。无数次,哈里森往返于五金制造店,咨询铜匠、铁匠;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经常为了一个部位的调整伤脑,睡不着……
35岁的哈里森终于设计出了世界上最精准的时钟,静止时只偏离了2秒。但想到船摇摆的不稳定性会导致航行中航海时钟的计时不准确,他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经过七年的努力和无数次的改进,42岁的哈里森终于在1735年制造了第一个震惊科学界的H1航海钟。在随后的海上试验中,证明了H1测量经度的准确性。然而,哈里森并不满意。他想做出一个 ……此处隐藏11187个字……王宰牛。其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没有不和音律。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如何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回答说,要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去宰去解,他的刀刃始终像刚磨过一样锋利。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便格外小心,提高注意力,动作缓慢,把视力集中到一点……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工匠精神”的核心便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更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其倾斜却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谢肇淛的《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上,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似玉非玉而胜玉”,人们不禁感叹,“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工匠精神演讲稿14亲爱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在那里做大国工匠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传工匠精神,做__工匠。
透过观看大国工匠的宣传片以及公司车间的大力宣传和弘扬,使我们了解了大国工匠的故事,并深深的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大国工匠的故事也深深地触动了我,是我不禁反思我与他们的差距,不禁梦想向他们靠拢。
每次当我看完大国工匠的宣传片后,我就一次次的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工人,才是大国工匠。必须是高端科技吗必须是独一无二吗必须是奢华卓越吗都不是!
那大国工匠都是什么样的工人他们都是在第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们有钳工,有捞纸工,有研磨工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平凡的普通工人,他们不是领导,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学历,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靠着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与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忙,我们会累,我们会烦,我们会厌倦,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大国工匠们他们难道不累吗难道不厌倦吗胡双钱守着台虎钳就是二十年,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周东红守着又冷又潮湿的捞纸池就是十几年,錾刻大师孟剑锋师傅在研究新工艺的时候,失败一次又一次,他们并不是不累,并不是不厌倦,而是有工匠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当他们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成就感和荣誉感袭来,所有的疲倦都不值一提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但平凡能孕育伟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业,平凡的岗位铸就人生的辉煌。在工作中我们要以恪尽职守的意识、热情服务的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时刻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必须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就必须能成为一名合格的__工匠!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了!
工匠精神演讲稿15经历30多年粗放、高速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正需要推动中国制造从低端迈向中高端。五一劳动节前夕,笔者去一些民营企业调研,发现不少企业主抱怨生意难做,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中国品牌重塑的过程。现在中国许多产业的产量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靠山寨和低价竞争的企业并非少数,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的问题突出。正是这样的背景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工匠精神”一词事实上并不是舶来品,而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词汇。早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已经将“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的卓越能工巧匠视作具有“济世”之能的“圣人”。从本义上来讲,工匠精神就是专业精神的代表,不仅体现在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更体现的是追求品质,打造精品。
曾几何时,中国工匠成为标识世界的名片。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流水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代替传统生产方式,产品生产被分解为无数的环节,生产者无需完整和独立生产一个产品,曾经耳熟能详的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老工匠角色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手工业者的工匠精神不应丢弃。
第一,消费需求升级呼唤工匠精神。近年来,中国游客海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化妆品等情况屡见报端,排队购买“苹果”新产品的现象也不再稀奇。这种消费需求严重外流的现象,反映的是对“中国制造”短板的不满。而这种国内国外市场出现的“冰火”两重天现象,说明我国“需求侧”依然旺盛,只是消费者品味发生变化导致需求升级。
现在,不少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总体感受与体验是人性化设计不够,缺乏潮流引领;精细化不够,耐用性不强。究其原因,除了设计理念的问题外,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忽视。细节决定品质,中国企业必须善于从细节发现需求,有工匠的耐心,臻于至善地追求品质,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第二,“双创”时代呼唤工匠精神。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出台,近年来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在蓬勃发展。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好的苗头,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暴富心理正在成为影响深度成长的隐患;对实体产业认识不足,过多拥堵在虚拟经济中,只玩概念不做产品,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经济需要创新驱动作为动力引擎,更需要脚踏实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打造实体产品。在双创的大背景下,创业需要工匠般的耐心和韧性,创新需要工匠般的用心和踏实专注的“匠气”。今天世界经济进入中国时代,做强国货是中国时代的重要课题。找回“工匠精神”,是打造世界级中国产品的“金钥匙”,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大国产品。
文档为doc格式